当一辆过去价格13万的合资轿车,现在终端价格杀到5.37万时,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市场调节,而是整个燃油车阵营在新能源浪潮下的存活焦虑。
东风日产轩逸的这波操作,叫人看到了传统合资品牌面对市场剧变时的决绝。从官方官方报价12.99万起,到商家终端实质成交价5.37万,这个降幅已经超越了正常商业逻辑的范畴。更讽刺的是,同年份的二手轩逸在二手车交易市场的价格,居然比新车还要贵出一截。这种价格倒挂现象的背后,是商家为了清理库存而进行的近乎绝望的甩卖。
库存积压已经成为悬在合资品牌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。据行业数据显示,2024年末全国乘用车库存达到350万辆的历史高位,其中燃油车库存占比超越七成。轩逸作为日系家轿的代表车型,其库存深度已经达到了3.2个月的销售周期,远超健康的1.5个月标准。面对新能源车型每月动辄两位数的增长幅度,传统燃油车的日子确实不好过。商家宁可亏本清库存,也不想承担更长期的资金占用本钱。
技术层面,轩逸搭载的1.6L自然吸气发动机和CVT变速箱组合,在当下这个涡轮增压和混动当道的年代,看上去有的心有余而力不足。虽然这套动力总成在燃油经济性和靠谱性方面表现还可以,但面对同价格自主品牌车型常见配备的1.5T发动机,轩逸的动力表现确实缺少竞争优势。更重要的是,日产在电动化转型方面的节奏相对缓慢,缺少有效的混动技术加持,让轩逸在面对比亚迪秦、吉利帝豪等插混车型时处于劣势。
设计语言的陈旧也是轩逸面临的现实问题。虽然这一代轩逸在2019年换代时引入了V|Motion设计语言,但到了现在这套设计已经看上去中规中矩。相比之下,自主品牌在设计革新方面的突破愈加大胆,无论是比亚迪的”Dragon Face”还是吉利的”能量风暴”,都在视觉冲击力上超越了轩逸。对于年轻买家而言,设计的新鲜感总是是买车决策的要紧原因,而轩逸在这方面确实缺少足够的吸引力。
品牌价值的稀释是更深层次的问题。东风日产过去凭着轩逸、天籁等车型在国内市场打造了很好的口碑,但伴随自主品牌在品质和技术方面的迅速追赶,合资品牌的光环正在褪色。当轩逸的终端价格跌至5万多元时,买家非常难不产生”这车是否有哪些问题”的疑虑。价格战虽然可以短期内刺激销售量,但对品牌形象的损害可能是长期的。
市场定位的错乱也让轩逸陷入了尴尬境地。
5万多元的价格让它直接与五菱宏光MINI EV、奇瑞QQ冰淇淋等微型电动车形成角逐关系,这显然不是轩逸应该出现的价格区间。同时,这个价格也让轩逸与自主品牌的基础知识级轿车形成激烈角逐,但在配置丰富程度和自动化水平方面,轩逸并无明显优势。这种错位角逐的结果,总是是品牌价值的进一步稀释。
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,轩逸的降价潮反映出传统合资品牌在中国车市话语权的衰落。十年前,合资品牌凭着技术优势和品牌溢价,可以在国内市场获得丰厚的价值。现在,伴随自主品牌在新能源、自动化等范围的弯道超车,与买家买车观念的转变,合资品牌被迫放手身段,用价格换取市场份额。
这场价格战的背后,是整个汽车产业格局的深度重塑。轩逸的5万元价格,既是市场角逐的产物,也是年代变迁的缩影。对于买家而言,这可能是一个抄底的好机会;但对于整个合资品牌阵营来讲,怎么样在维持品牌价值的同时适应市场变化,才是真正需要考虑的问题。